2017-08-08 星期二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市直发布 > 经信委

合肥工业掀开历史新篇章

发布日期:2017-08-08 11:27:36  来源:bet63365

  近日,国家工信部批复合肥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合肥跻身制造业“国家队”。

  这是对合肥工业发展成绩的肯定。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近年来,合肥以“工业立市”战略为引领,跑出了合肥工业的“加速度”,搅动了省会城市工业发展的一池春水。去年,合肥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,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九位。曾经的江淮小邑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版图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。

  这是对合肥发展模式的认可。合肥敢于“无中生有”,善于“小题大做”,从空白格、零基础起步,发展了平板显示、语音等多个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并逐渐形成世界级产业体系;秉承科技创新,强化创新驱动,打造了中科大先研院、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,构筑了协同创新体系,打造了“创新丛林”,为产业发展提供“最强大脑”。

  这是对合肥未来发展的助力。成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这是合肥制造业首次以城市为主体融入国家战略,意义深远。站在试点示范这个新起点上,合肥工业创新转型升级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。

  8月1日,合肥市建设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启动大会召开。根据会议部署,我市将扎实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建设,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,奋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区,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抢占制高点、争当排头兵,为安徽制造强省建设贡献力量。

  牵住牛鼻子,工业立市催生“黄金时代”

  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为什么是合肥?

  曾几何时,工业是合肥长期存在的“短板”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,合肥工业基础薄弱,新中国成立之初市区只有几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。之后虽从上海等地迁来一批工厂,但并无大工业项目在此布局。

  合肥,要改变这一局面,必须从内部寻求自我突破。

  审时度势、谋定后动。2005年8月,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“工业立市”的战略部署,实施重点突破,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。就此,合肥开启工业大发展的时代。

  资源向工业汇集、政策向工业倾斜……笃定“工业立市”战略,合肥工业发展按下了“快进键”。

  —— 一批重量级企业破茧而出,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最强大的支持。据统计,“十二五”期间我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312个增至1073个,超10亿元的企业由35个增至131个,超50亿元的企业由5个增至30个,超百亿元的企业由1个增至11个。特别是2014年联宝(合肥)电子产值突破400亿元,成为我市首家年产值突破400亿元的企业,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。

  ——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异军突起,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最有力的支撑。平板显示产业从无到有,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。智能语音迅速崛起,以“科大讯飞”为引领,“中国声谷”扬帆起航,向千亿产业的目标不断进发。新能源汽车呈领跑之势,2016年,我市在全国推广新能源汽车2.2万辆,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20亿元,增长30%。集成电路也是风生水起。燕东微电子、杰发科技等企业相继入驻,微电子测试平台、智能传感系统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竞相落户,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向高潮,全省最大集成电路集聚区自此起航。

  ——一批传统产业也在发生蜕变,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最强劲的驱动力。从2016年起,围绕中国制造2025、“互联网+”行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部署,我市利用三年时间,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,提升工业智能化、数字化、集约化、绿色化水平,把合肥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。

  培育新势力,转换旧动能。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,提前落子,汇聚发展新动能,让合肥站在风口上,顺势而为、借风远飞找准驱动力,科技创新锻造发展引擎

  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国家选择了合肥,合肥动力如何?

  释放个体科教资源“点”和“线”上的强实力;连接产、学、研“立体空间”的融合力……找准驱动力,合肥工业一飞冲天,也将形成持续突破。

  科研院所、企业唱主角。合肥,天生有着不凡的科技创新禀赋。从1952年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是合肥科技资源集聚阶段。这一阶段,合肥吸纳了中科大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、16所、43所等顶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。目前合肥已拥有56所高校、200多个科研机构、几十万名各类专业人才,被誉为中部地区智力最密集、最具活力的地区。企业,是创新的又一活跃因素。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,截至去年底,我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,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。以京东方、科大讯飞、阳光电源等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,成为企业的研发大脑,构筑了合肥创新的血肉。

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,创新亦如此。合肥倾力打造的协同创新平台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通力合作”,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,打通了科技创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口西南隅,坐落着被称为“未来中心”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综合主楼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、中国科学院、合肥市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。不是学校,不是企业孵化器,不是科研院所,也不是政府事业单位,但兼具它们的部分功能,改变以往政产学研“各拉各车”互不相通的局面。

  一个个创新理念从这里实现转化,一个个高端技术从这里变身科技产品,一个个企业在这里得到孵化。中科大先研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,同时打造出一个连接上、中、下游的“创新丛林”。

  在此之后,合肥市又先后组建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、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一系列协同创新平台,为我市公共安全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提供了最强大的智力支持。

  唯创新不止步,合肥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。今年1月10日,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这是继上海之后,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合肥,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。

  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,合肥将着力打造“七大平台”——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、超导核聚变中心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、联合微电子中心、离子医学中心、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、大基因中心。这些平台一旦搭成,将推动合肥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呈裂变式增长态势,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将有了更为坚实的依托。

  把握新机遇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市

  获批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合肥要怎么做?

  8月1日召开的启动大会上,《合肥市建设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(2017~2019年)》正式出炉,合肥试点示范有了路径图和计划表。

  ——瞄准“一新一强”的总目标,即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。

  ——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设“3411”产业体系,即改造提升以家电、汽车及零部件、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优势产业;集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;积极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,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。

  ——重点实施八大工程,即工业强基突破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、智能制造推进、品牌质量提升、绿色制造推广、产业国际化加速、协同创新体系建设、人才高地提升,提升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,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发展。

  既要仰望星空,又需脚踏实地。在试点示范中,合肥将立足实际,结合自身特点,以特色路径打造合肥制造“升级版”,走出一条更有质量、更加均衡、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。

  以“存量+增量”模式,迈向高端制造。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,围绕有特色、有优势和战略必争领域,做强做优存量、培育壮大增量。

  以“智能工厂+智慧终端”模式,主攻智能制造。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,强力推动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变革,形成经济增长新的爆发点。

  以“节约增效+循环再制造”模式,着力绿色制造。加快高效节能技术、产品和装备应用,开展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建设,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水平。推进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化升级,发展土地集约利用、废弃物交换利用、能量阶梯利用、废水循环利用等循环模式,加快合肥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。以“品质品牌+示范推广”模式,专注精品制造。大力实施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“三品”战略。

  以“需求牵引+柔性定制”模式,做强服务型制造。引导企业发展互联网个性化定制、按需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,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、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,实现从制造向“制造+服务”转型升级。

  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号角已吹响。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合肥将凝心聚智、大胆创新,锐意进取、率先示范,为制造强国、制造强省建设贡献更多“合肥经验”,谱写合肥工业发展更加壮丽的诗篇。



(责任编辑:刘晨)
分享到:
  • 合肥微博发布厅

  • 合肥发布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