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春秋时期,春游就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、享受春光的重要方式。以下是对古人春游方式的详细归纳:
一、春游的时间与节日
上巳节:魏晋时期,三月初三被明确固定为上巳节,是古人春游的重要节日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举行“祓禊”仪式,通过在水边洗濯身体来祛灾祈福。同时,上巳节也是宴饮游玩的好时机,流觞曲水等娱乐活动由此产生。
清明节:宋朝以后,上巳节逐渐被人们淡忘,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。清明时节,万物复苏,人们会借扫墓祭祀的契机到郊外踏青游览。
二、春游的活动形式
赏花:
春天是赏花的季节,古人春游时喜欢欣赏各种花卉,如桃花、杏花、迎春花等。
唐代诗人杨巨源有诗云:“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。”形象地描绘了古人春日赏花的盛况。
登山:
古人喜欢通过登山来感受春天的气息,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。
登山过程中,人们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,体验攀登的乐趣,还能在山顶俯瞰四周的美景,感受“一览众山小”的豪情。
流觞曲水:
这是上巳节特有的娱乐活动,人们坐在流水的旁边,将一个酒杯放在水里,酒杯顺流而下,停在谁的面前,这个人就要当场作诗一首,如果写不出来,就要罚酒。
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就记载了他和一群好友在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雅事。
解衣作帐:
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士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,路上遇到好花,就在花前铺席藉草,围坐一圈,并插秆结索,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,权当作野宴的帷幄。
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,也展现了他们春游时的自由与放松。
荡秋千:
荡秋千是古代女子春日必不可少的游戏,从汉代到唐宋时期都非常流行。
秋千承载着国人飞天逐梦的想象,女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享受游玩的乐趣。
放风筝:
清明节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,人们相信放风筝能够消灾解难、赶走晦气。
在风筝升空时剪断线,寓意“放晦气”,希望以此带来好运。
体育运动:
宋元明清时期,春游活动开始变得多元化,除了赏花、喝酒、写诗外,还开展了一些体育运动。
如蹴鞠(踢足球)、射柳等,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,也增添了春游的趣味性。
三、春游的交通工具与饮食
展开全文
交通工具:
古代人们春游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随朝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,但大致以畜力(驴、马、骡、牛、骆驼等)、人力(轿子、近代以后的人力车等)、水力(船等)为主。
南方多用水船,北方多用马车或牛车,而轿子则在宋代以后逐渐流行起来。
饮食:
古人春游时会带上各种吃食,如酒、茶、点心等,以便在游玩时享用。
有钱人家会驾车或者带着随从甚至厨师随行出游,而普通人则可能会自己解决吃喝的难题。
宋代还出现了便于携带各种物品的竹编背包——“游山器”,可以装下棋子、笔墨纸砚、茶酒器、食盘、果盘等物品,为春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
四、春游的文化内涵
古人春游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,更是一种文化体验。通过春游,人们可以亲近自然、感受春天的气息,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。同时,春游也是人们交流情感、增进友谊的好时机。在春游过程中,人们可以吟诗作对、饮酒赏花,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惬意。
综上所论,古人春游的方式多种多样,既有赏花、登山等静态活动,也有流觞曲水、荡秋千等动态游戏;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乐趣。这些春游方式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,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灵感来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