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暑”与“者”有什么关联
如果说“伏”字不妥,汉字中的“火”“炎”“热”等均有高温的意思,字面表达更直接,古人为什么不用?这与“暑”字本身有关。“暑”是会意字,上下结构,由“日”和“者”配合而成。到目前为止,学界尚未从甲骨文、金文中发现或识读出“暑”字。“暑”字最早出现在篆文中,从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上看到“暑”字已与现代“暑”字差别不大。
《说文解字》在释“暑”字的同时,还对此字的部首音韵作了说明:暑“从日,者声”。这个“者”字不仅解决了“暑”字的发音问题,还透露出古人把一年中极热节气用“暑”字来表示与“者”字有关。
“者”字使用频率在古今汉字中均比较高,所谓“之乎者也”即是,大都作为助词使用;与其他字搭配,可以指人、事、物。实际上单一个“者”字,在造字之初是有实质意义的。“者”字相当古老,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好几种写法。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,甲骨文“者”写法虽有变化,但上部都可以看作是木材燃烧状,下部则与“火”有关。后来五行学说出现后,将“者”字的属性归为“火”类,便因为“者”的这种原始意义。南宋杨仁斋《仁斋直指方论》认为,“自四月小满节起,至六月小暑终止,天时大火行,热气生,羽虫不鸣……”
甲骨文“者”字的这种造型应是受到原始人日常生活场景之启发:劳动之余,大家围着火堆,一边煮食,一边交谈。后来出现的“煮”字与“者”也有这种关联,类似“煮酒论英雄”“半边埚里煮江山”等说法,都透露出“者”与“煮”之间特殊而又微妙的关系。从现代字形上,“者”字的原始文化含义已完全看不出来。将“者”的原始含义割掉,应该是从篆书体系形成开始的,最后定型为现代的“耂”头。
有现代汉字研究学者因为“者”字的上部是“耂”,与“土”有联系,便认为“者”字的构造源自用土漆涂刷器皿,有附着义。由此进一步释读,古代漆器的干燥需要潮湿闷热的环境,“者”字便含有黏湿和包围之意在内,得出了“暑”的字形中含有“湿热黏附”的结论,但这种分析并不靠谱。
“暑”与“煮”为什么联系紧密
“者”,其实可看作是原始的“煮”字,只是后来“者”被更多地当成语气助词,原始意义失去后,为了突出“煮”的功能,而重新在“者”下加了把“火”,即“灬”,这在炼丹家眼里叫“人法地”;与此同时,“暑”字也被创造出来,上面加个“太阳”,即“日”字头,炼丹家称为“地法天”。炼丹家的说法过于深奥,但一般人都明白,如此加了“日”头后的“者”,即“暑”字,高温程度明显更强烈了:下面用火煮,头上还有太阳晒着,这种季节只能是“暑天”。这样,“暑”与“煮”在“者”的联系下,也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文字学关系。东汉刘熙《释名·释天》对这两个字理论上的阐释是:“暑,煮也;热如煮物也。”现代人戏称暑天是桑拿天,还真挺符合刘熙的阐释——浑身冒汗,犹如水煮。
如果高温节气直接用“热”字来定名,易“暑”为“热”,岂不表达得更清楚?非也。暑天并不仅仅是热,因为流汗多,雷雨多,空气中有很强的黏湿感,“暑”字的原始含义里便有这感觉,而“热”字里没有,《释名·释天》的解释是:“热,爇也;如火所烧爇也。”
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对“热”字不能代替“暑”字说得更清楚,他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称:“暑与热,浑言则一,故许以热训暑;析言则二……暑之义主谓湿,热之义主谓燥。”
“伏”字在暑天起什么作用
对于“小暑”节气,古人还有特别的说法。明陈三谟《岁序总考全集·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》“小暑六月节”条称:“小,微也,是月极热,月初犹小,故谓之小暑。”另有一种解释则是,小暑为初伏夏气,虽然已是炎热的暑天,但还不是那么强大,还有点微小,所以称是“小暑”。陈三谟这种观点其实是袭用汉朝人的说法,汉郑玄《礼记正义》疏称:“谓之小暑大暑者,就极热之中,分为小大,月初为小,月半为大。”
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“暑”,同时又找出了一个“伏”与之搭伴,除了文化含义外,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修身养性的考虑。俗话说:“小暑过,一日热三分。”因为暑天气温太高,正常也是“无病三分虚”,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。这种不利古人称为“伤”,清雷丰《时病论·夏伤于暑大意》称:“夏伤于暑者,谓季夏、小暑、大暑之令,伤于暑也。其时天暑地热,人在其中,感之皆称暑病。”暑天人身体最容易受到邪热之气的侵犯,从而患上各种暑病:“夫暑邪袭人,有伤暑、冒暑、中暑之分。”
古人如何应付“暑”带来的不利影响?“伏”字之意义和作用,恰好表现出了古人用字的智慧。古人认为,逢庚的伏日是暑天最不吉祥的日子,伏日里会有厉鬼出来横行,为了避厉鬼,免灾祸,保平安,最好的办法是在家里,哪儿也不去,闭门修身养性——这正是伏日得名的关键所在。
伏日真有所谓“厉鬼”吗?显然不会有,这不过是古人的一个良苦用心,通过迷信手段,设想出一个恶魔,令人敬畏,意在规劝大家暑天应注意身心健康,多静养,不要过分消耗体能。故明李一楫《月令采奇》诗称:“平生三伏日,道路无行车;闭门避暑卧,出入不相过。”
(作者:倪方六)
(来源:甘肃日报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