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飞船在太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?

宇宙飞船在太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?

很多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疑问,为什么太空中的飞船和卫星,不会掉下来?

仔细想想,这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件事。

虽说早就既没了油,也没了电,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,至今还在几百上千公里外的太空,一圈圈高速地来回游荡。

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背后的道理。

我这里讲述的角度,相信你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过。

我相信,不管你是没学过物理的初中生,还是痴迷物理的高中生,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,等等,这篇文章都能给你带来不少启发。

我们从很多人都玩过的单杠说起。有人可以用两脚勾住或绑住单杠,轻轻松松地一圈圈打转悠。

譬如图中这位老大爷。

不难想象,当人转到位置最高的时候,身体的速度却是最慢的。

接着开始加速下坠。等人头朝下对准地面的时候,转圈的速度也达到了最大。

然后,借着这最大的速度,人又乘势反冲上来,到达最高点时,速度又变得最慢。

如此循环往复。

即使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,也几乎不费什么力气。

要是没有这些阻力的话,这过程,就像一个来回振荡的弹簧,恐怕可以到地老天荒。

飞船和卫星的运动,跟这个玩单杠打转悠,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众所周知,宇宙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星球。

假设有个星球,表面没有空气,形状是完美的球形,但个头很小,譬如说像乒乓球一样小,而质量很大,譬如说像地球一样大。

在这个星球正上方很远处,有任意一个东西,譬如说,一个普通的溜溜球吧。

若溜溜球一开始静止不动,然后松开,它会怎样动?

很显然,它会像小铁球面对大磁铁,沿着直线,被狠狠吸过去。越靠近星球,速度越大,直到最后一头撞上。

在星际空间,其实很难说哪里是正上方。我们不妨就把溜溜球所在的位置,约定为正上方。那么这个小质量的溜溜球,撞向大质量的星球,就可看作是,掉落或者下坠。

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之中。静止很少见。

让溜溜球动起来!

假设溜溜球开始向水平方向运动,也就是把它向右平抛出去。

那么这个溜溜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形状?

你可能会说,这还不简单,平抛嘛,当然是抛物线。经常扔石头,清楚得很。

错。

那是在水平的地面上,假定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始终恒定。

现在你离着这颗星球十万八千里,在星际空间呢。而且引力大小随距离变化,离星球越近,引力也越大。

直觉告诉我们,由于超大质量星球在下方吸着它,它肯定会向下掉落。

由于是向右平抛,肯定要向右跑一段,但又不可能无限制地往右,星球强大的引力最终还是要把拽它回来,拽到星球跟前。

由于溜溜球不像前面那样是从静止释放,而是有个向右的偏差,最终导致,这次溜溜球没有与星球直接撞上,而是隔了一段距离擦肩而过。

溜溜球跟星球距离最近的时候,也正好是它速度最大的时候。

这个距离最近的位置就在星球的正下方。

此时溜溜球的速度达到了最大,方向水平向左。就像那个北京老大爷正对地面的头颅一样。

借着这巨大的速度和冲劲,溜溜球又冲了上去,冲到了最高点,也就是出发的位置,速度也变得最慢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向下俯冲掉落,再借着冲劲,向上返回原来的位置。

星际空间基本都是真空,偶尔碰上的几个氢原子也可以忽略。

并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动力,只要中间没什么阻力就行,只要第一次开始的时候使劲推动一把,它就会永恒地旋转下去。

掉落,升起。循环往复,永不停息。

溜溜球真实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。星球处在原点。

你也许好奇,这是个什么形状?

这像个压扁的圆,你可能已经猜出来了,这就是所谓椭圆啊。

这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运动轨迹呀。

如果最开始平抛的速度,比刚才的速度更小,那么这个椭圆会更扁。

如果最开始平抛的速度,越来越大,那么这个椭圆会越来越胖。

因为你向右平抛的速度越大,星球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把它拽回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它向右跑得更远了。

溜溜球仿佛要使劲挣脱星球的束缚。

它在星球正下方时,与星球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。

不幸的是,速度不够大,翅膀就不够硬,尽管它越来越有摆脱星球束缚的趋势,但总还是难以逃脱引力的魔爪。

等平抛的速度恰巧增大到某一个数值的时候,椭圆胖成了一个圆。这时它整个掉落和上升的过程中,速度都一模一样。这很完美,但很罕见。因为就算有上帝闭着眼睛选一个速度,哪可能那么巧就选到它了嘛。

直线和圆都罕见。椭圆才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。

地球就是这样绕着太阳转的呀。

有一个离太阳最远的位置,叫远日点。

有一个离太阳最近的位置,叫近日点。

地球就这样每年从远日点冲向近日点,再返回来呀。

月亮也是这样绕着地球转的呀。

有一个离地球最远的位置,叫远地点。

有一个离地球最近的位置,叫近地点。

月球就这样每年从远地点冲向近地点,再返回来呀。

飞船和卫星也是这样绕着地球或者月球转的呀。

我们平常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,月球绕着地球转,你以为是完美的圆,其实不是,都是椭圆。只是这个椭圆没有那么扁,而是胖乎乎的,接近一个圆。

况且圆本质上也是椭圆,因为圆就是一种特殊的椭圆。

我们举几个具体的数值为例,增加一点感性的认识。

假设溜溜球最开始与星球的距离,是10倍的地球半径,63780千米,此即"远星点"与星球的距离(这个数值我随便取的,随便取别的也都行。下同)。而星球的质量正好等于地球的质量。

给溜溜球1米每秒的向右平抛速度,那么溜溜球与星球擦肩而过时的最近距离是多少呢?

我计算了一下,答案是,溜溜球在星球正下方5.1米。而溜溜球水平向右抛出的最远距离是18046米。

椭圆的最长处是最宽处的3534倍,扁成这样,从远处看跟直线差不了多少,可以说是近乎垂直掉落再垂直飞升。

假如是100米每秒的平抛速度,那么溜溜球最近处在星球正下方51100米。向右抛出的最远距离是1805千米,长宽比是35倍,依然很扁。

假如平抛的速度是2499.12米每秒,那么轨迹正好是一个圆。

很扁的椭圆,也是椭圆,与地球、月球、飞船、卫星的椭圆,只有量的差异,没有质的区别。

关键要意识到,从近乎垂直掉落垂直飞升的椭圆,到胖乎乎的圆溜溜的椭圆,是一个随着平抛速度的渐进增大,渐进变化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没有质的飞跃,理解了一极,也就理解了另一极。

你可能要说了,地球不是只有乒乓球这么小呀。

对。

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:维持星球的总质量不变,密度均匀,形状也依然是球形,处在真空中,但让这颗星球的半径逐渐地增大,一直增大到地球那么大,看看事情会发生什么变化。

这不难做到,让密度的大小作相应变化就可以了。

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,星球形状是球形,质量是恒定的,个头是乒乓球那样大,还是篮球那样大,对于远处的溜溜球来说,有什么影响吗?受到的万有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吗?

我相信你跟我一样,会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直觉:

星球的体积虽然变大了,但是因为质量没变,溜溜球感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应该没什么变化。

直觉告诉我们,质量越大,万有引力就越大。质量跟万有引力大小成正比。质量越大,越重。质量相等,等重。

这个直觉基本是对的。牛顿很艰难地证明了,一个均匀的圆球对外面物体的引力,和把这个圆球的质量都集中在球心处一点时对外的引力,完全相等。

不过要稍微小心,如果一个是球,一个是正方体,即使质量相等,那对外面物体的引力效果还是有一点点区别,尤其是对附近的物体。对很远处的物体,区别就忽略不计了。我们这里完全不考虑这种情况。

我们假设这颗星球半径增大到100米。

对于从10倍地球半径处,也就是六万多千米外远道而来的溜溜球来说,它一路上的运动轨迹,跟前面乒乓球星球的情况,是一模一样的。

不过事情最后还是有一点变化。假设溜溜球的平抛速度是1米每秒,那么按我们前面的计算,它距离星球最近时应该有5.1米,但是现在星球本身的半径就有100米,溜溜球还没走到那么近的时候,就必然已经一头撞在星球上了!

随着星球的半径越来越大,溜溜球就越来越容易撞上。

在撞上之前,它的轨迹还是椭圆的一部分。只是撞上后,椭圆的轨迹就中断了,当然更谈不上再上升并返回出发点了。

这里的图也很好画,只要把给定半径的星球摁在前面那张图的原点处,再删掉那些返程的椭圆轨迹,就得到了这种情况下溜溜球的轨迹。

也就是说,只要溜溜球还没有撞上星球,它的轨迹就跟之前的一模一样。一旦撞上了,轨迹就中断了。

平抛速度若是比较大,则不会碰撞,轨迹丝毫不受影响。

在这两者的交界地带,对于给定半径的星球,和给定高度的溜溜球,有一个平抛的临界速度。

只有溜溜球最开始平抛时,就超过这个临界速度,才不会撞到星球上,才能永不坠落。

这个临界速度可以计算出来。

譬如说,溜溜球的初始位置跟前面一样,还是距离原点10倍地球半径处。

假设这颗星球的半径是100米,那么这个临界速度是4.4米每秒。

假设这颗星球的半径是1000千米,那么这个临界速度是439.1米每秒,

假设这颗星球的半径是2厘米,也就是前面的乒乓球星球的大小,那么这个临界速度只需要大约7厘米每秒。可以说毫不费力。

站在这颗星球与初抛点相隔的另一极,你能看到一个奇观:

溜溜球或者其他什么物体,从你的头顶上方呼啸而过,它没有任何发动机之类的动力装置,却可以一圈圈永不停歇。

当星球半径越来越大,这个临界速度也越来越大。小于这个速度的,就一头撞在星球表面上了。越来越多的轨迹被中断了。

行文至此,你也许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
三百多年前的牛顿,在设想卫星的存在时,也画过一幅类似的图。

一颗卫星,或者任何其他什么东西,从一个高点平抛,速度越来越大,落点越来越远,最终飞了起来。

不过我这里解读的角度不太一样。

你也许好奇这幅图中平抛坠地的轨迹是什么。星球表面的形状是弯曲的而非平地,引力的大小也是随高度有变化而非恒定,跟地面上的平抛肯定不一样。但牛顿没有直接回答这是什么轨迹。

答案就是我前文所述:它们是被截断的椭圆。

有趣的是,抛物线和椭圆的大尺度形状当然很不相同,

但若只看椭圆顶上被截断的那一小段,那么它跟抛物线的形状其实很难区分。

譬如说,把上图顶部放大了看,两者极度重合。

对于一个均匀的球形星球,任何一段平抛落地的轨迹其实都是椭圆的一部分。

你在地面随手抛物划出的轨迹,跟天体在太空划出的轨迹,同根同源。

地球表面和星际空间,其实遵循着相同的引力定律。

正是牛顿,发现了这种天地的大一统。

天生牛顿,万物生光明。

在整个分析过程中,我们都用了一种渐进改变的思维方式。

让溜溜球的速度逐渐增加,让星球的半径从乒乓球那么小逐渐增大到地球那么大。

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,事物的表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其内核和本质却始终如一。

认识和发现这种纷繁表象背后深刻的统一性,正是科学的神圣使命。

现在溜溜球的轨道已经胖成了一个圆,假如速度继续增大会发生什么变化?

这个变化也很有趣,值得一提。

速度再大,它的轨道又变成了椭圆,只不过这次近星点和远星点发生了互换。

出发的位置成了离星球最近的点,速度也最快。星球正下方的点成了最远的点,速度最慢。相当于先上升,后掉落。

总之,速度越大,能耐越大,越来越想挣脱星球的怀抱。

等平抛速度达到圆形轨道速度的根号2倍(约等于1.414)时,恰好能挣脱星球引力的束缚。

此时的轨迹正好是抛物线的一部分,当然,它永远不会坠地。

速度再大,更容易逃脱,轨迹变成了所谓双曲线的一部分。

很明显,在这些平抛速度更大的情况下,溜溜球,或者什么卫星、

飞船,更不可能跟地球相撞了。

椭圆、抛物线、双曲线,这些形状各异的曲线,也都是同根同源。

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数学家,就已经把它们研究得明明白白了。

譬如说,它们很容易构造出来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,改变倾角,就得到了这几种不同的曲线。

因此统称为圆锥曲线。

后来是牛顿发现,这些曲线正好也是天体运行的轨迹。

从浩瀚的星际空间的角度,这种运动形式极为常见极为自然。

前面我们解释了溜溜球向右平抛时超过一定的速度,就能飞起来永不坠落。

有速度的东西,也就意味着有能量。

给它一个横着飞的水平速度,也就意味着需要在水平方向耗费一定能量。

水平速度很小的话,能量也不大,使劲扔就可以了。

水平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大,能量也就越来越大,得想点别的办法,譬如用火箭助推。

我们一开始就假定了溜溜球已经处在距离星球表面某个高度。

假如溜溜球是由星球表面的智慧生物,向上运送到这个高度的。这个向上运送的过程本身也要耗费一定的能量。位置越高,需要的能量越大。

前面星球半径的逐渐增大,实际上相当于溜溜球高度不断减小。

所以越高的地方,越不容易被截断,需要的水平速度越小。

也就是说,竖直向上耗费的能量越大,水平方向需要的能量就越小。

反过来,竖直向上耗费的能量越小,水平方向需要的能量就越大。

把溜溜球换成卫星、飞船或其他任何物体,是完全一样的道理。

举个例子,假如这颗星球半径跟地球一样大(6378千米),一颗400千米的低轨道飞船或卫星,由火箭发射助推,那么火箭绝大部分燃料其实都用在了水平方向。水平方向速度需要的能量是竖直向上需要的能量的11倍。实际发射火箭,当然不是先竖直飞到顶,再水平飞,而是斜着飞,相当于往上飞的同时,又水平飞。从最终效果看,都差不多。

我们前面其实主要考虑了星球的尺寸大小,对轨道的中止作用。

现在再来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。

假设星球表面有大气层,充满了空气分子和原子,它们也会对物体产生阻力,逐渐削弱乃至最后中止物体的天体运行轨道。

之所以现在才考虑考空气阻力的影响,是怕你被它遮蔽而无法看清问题真正的实质。

空气阻力对我们前文所讨论的这些物理图像,影响不大,只是个别地方需要稍微做些修正。

以地球为例,地球表面的大气层,只有100千米厚(所谓的卡门线)。

假设物体进入大气层就会坠毁,那不妨就把大气层的厚度,也算作星球半径的一部分。相当于星球半径变大了一点。

再高点的轨道,可能会慢慢衰减,譬如说转了一千圈之后,近地点的高度下降了不少。

因此有些空间站和卫星还是要利用燃料或太阳能,作为动力,及时修正,把轨道再升上去。

轨道足够高的话,空气阻力就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,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再飞几百年也没问题。

刚才讲的是空气阻力对于已送入轨道的物体的影响。

把物体从星球表面送入轨道这个过程,也受影响。

由于空气阻力拖后腿,火箭向上飞耗费的能量,以及横着飞耗费的能量,都大大增加了。但是两者一个越大另一个越小的关系,基本没变。

至于最常见的,你平时抛个石头,一定会落地,主要是因为地球半径太大,你抛的速度又太小。空气阻力只会对落地轨迹有些不易觉察的修正。最近国外有个公司,试验了太空弹射器,直接用巨型真空离心机,从地面往太空抛卫星。虽说尚未成功,但给人不少想象空间。这意味着,只要抛得足够快,卫星又足够结实,直接抛入太空轨道也是有可能,连空气阻力都拦不住。

也许你还想过这样的问题,乘坐热气球,飞得很高很高,能不能就像卫星一样入轨了呢?

不能。即使到了大气层边缘,也还是没法不掉下来。因为热气球特点是往上加速,横着飞的速度没法达标。

如果热气球能飞到几万千米的高空,横向的速度就容易达标了,不会掉下来了。只可惜,更高的地方没了空气,热气球根本就飘不起来了。

总之,正因为人类被拘束在地球表面,并把目之所及当做常态,所以很难跳出思维惯性,没法领略到宇宙中更自然更常见的视角。

从这里也更能看出牛顿的伟大。

在不远的未来,随着太空电梯的建成,这种情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。

太空电梯能直接通到几万千米外的太空,对建造材料强度要求极高。

可喜的是,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几乎能够胜任的材料——碳纳米管。只不过目前成本太高。

它的结构很简单,就是最常见的碳原子,排列成管状。

想象一下,有朝一日,当你站在高耸的太空电梯顶端,俯瞰遥远的脚下,地球小得就像个篮球。

你随手抛一个溜溜球,它就会掉下去再飞上来,永不坠落。

另外,我们前面设想的星球,没考虑自转。而地球本身就在自转,坐地日行八万里嘛。

太空电梯固定在地球上,自然也要随着转,于是就自带一个平抛速度。你都不需要使劲扔,一松手就行。徒手发卫星。

若是在电梯较低的位置松手,譬如说只有几百千米,球肯定还是会坠地。

所以这中间就有一个临界的位置。

在那个位置以下,你松了手,球会撞上地球。

在那个位置以上,你松了手,球会一直在轨道上飞。

我计算了一下,假如太空电梯建在赤道,那这个位置距离地面有两万四千多公里,约四个地球半径的高度。

乘坐电梯升到了这种高度以后,发射卫星可就太容易了,松手就能做到。

让我们期盼,太空电梯巍然屹立的那一天,早点到来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猜你喜欢

夏季最热节气为何用“暑”字
365bet官方

夏季最热节气为何用“暑”字

📅 07-31 ❤️ 559
黟县(农产品)区域公用品牌(山水黟品)建设实施方案
安装空调多少钱一台安装费(安装空调费用一览表)
中国十大最美赏薰衣草庄园 中国十大最美薰衣草景点 哪里的薰衣草最好看→MAIGOO生活榜
被国人鄙夷的“酒兑水”,为什么在国外比比皆是
美易借钱审核需要多久
中信精彩365

美易借钱审核需要多久

📅 07-12 ❤️ 864
绕的五笔怎么打?绕的五笔拆分图.
365bet官方

绕的五笔怎么打?绕的五笔拆分图.

📅 07-23 ❤️ 297
碌字的成语有哪些
365bet备用线路

碌字的成语有哪些

📅 07-05 ❤️ 266
九月用英语怎么说
中信精彩365

九月用英语怎么说

📅 07-24 ❤️ 542